《中医诊断学1》四诊
[toc]
绪 论概念:根据中医学理论体系,运用一定的方法来收集资料,再加以分析判断从而对疾病进行辨证、诊断的一种方法
第一章 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1、公元前五世纪扁鹊
“切脉、望色、听声、写形”
2、公元前三世纪《黄帝内经》
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
3、西汉 淳如意 创“诊籍”
4、东汉 张仲景《伤寒论》
创六经辨证,概念清楚,层次分明
5、东汉 华佗《中藏经》
论症、论脉、论脏腑寒热虚实,甚为精当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6、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
7、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源诊断的专著
8、元朝敖氏《点点金》《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
9、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
10、明朝李时珍《濒湖脉学》
11、清朝林之翰《四诊抉微》四诊并重,色脉并重
第二节 中医诊断学的范围与原则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一、审察内外 必须从整体上进行多方面的考察,而不能只看到局部的表现。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辨证求因 ...
《中医诊断学2》八纲辩证
[toc]
第六章 八纲辨证学习目的1、掌握八纲基本证候的要领及临床表现2、掌握八类证候的鉴别要点3、熟悉八纲证候间的关系重点1、八类证候的主要临床表现2、八类证候产生的机理难点1、证候的相兼、挟杂、转化2、证候的真假及其鉴别要点八纲辨证的概念概念:是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 表里——辨别病位的浅深 寒热——辨别疾病的性质 虚实——判断邪正的盛衰 阴阳——划分疾病的类别
八纲辨证源流1、《内经》:“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2、《伤寒论》:六经辨证,分三阴三阳3、《景岳全书》:“阴阳篇”“六变篇”4、《伤寒质难》:正式提出“八纲”名称
第一节 表 里是辨别病位外内浅深的一对纲领 表里的相对性: 表--躯壳、腑、经络 里--内脏、脏、脏腑 表里的狭义性: 表--身体的皮毛、肌腠、经络 里--脏腑、骨髓表里辨证的意义表里辨证在外感病中有重要意义
表证:邪浅病轻 表证入里 病进里证:邪盛病重 里证出表 病退一、 表 证概念:表证是指六淫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时所产生的证候。属外感病的初期阶段。临床表现: 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薄白 ...
中药的思维
—-考研中医薛枫
[toc]
解表药1、发散风寒药麻黄——发汗解表 利水消肿 宣肺平喘 散寒通滞
香薷——发汗解表 利水消肿 化湿和中
浮萍——发汗解表 利水消肿 透疹止痒
麻黄——发水喘寒
香薷——发水湿
浮萍——发水疹
麻黄——麻黄宣肺
1234肺气宣发得当不至上逆——宣肺平喘肺气宣发卫气于表,卫(阳)加于营(阴)谓之汗,汗出邪去——发汗解表肺气宣降,通调水道,下注膀胱——利水消肿肺气宣发,则在表之寒无以留,在里之滞得以通——散寒通滞
香薷——香薷治水
123在上之水——发汗解表在中之水——化湿和中在下之水——利水消肿
生姜——解表散寒 解鱼蟹毒 温中止呕 温肺止咳
紫苏——解表散寒 解鱼蟹毒 行气和胃 行气安胎
生姜——问问姐姐(姐姐是美女,穿衣有品味,衣服好不好看看问问姐姐)
1234问——温肺止咳问——温中止呕姐——解表散寒姐——解鱼蟹毒
**紫苏——苏醒——醒醒姐姐 ** ...
《中药学》功效
[toc]
第八章 解表药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麻黄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逆。
紫苏叶 解表散寒,行气和胃,解鱼蟹毒。
生姜 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
香薷 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荆芥 解表散风,透疹,消疮。
防风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羌活 解表散寒,祛风除湿,止痛。
白芷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细辛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藁本 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苍耳子 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辛夷 散风寒,通鼻窍。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薄荷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牛蒡子 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
蝉蜕 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桑叶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凉血止血。
菊花 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蔓荆子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柴胡 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升麻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葛根 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通经活络,解酒毒。
第 ...
《伤寒论》三类原文
红色为一类原文67 条;蓝色为二类原文73 条;紫色为三原文110条;黑色为备考原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 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 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 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 ...
100首方歌与组成
1.麻黄汤
【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伤寒服此汗淋漓。
【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2.桂枝汤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汗出恶风此方功。
【组成】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3.九味羌活汤
【方歌】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效力彰。
【组成】羌活、防风、细辛、苍术、白芷、川芎、黄芩、生地黄、甘草
4.小青龙汤
【方歌】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慰,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兼五味。
【组成】干姜、桂枝、麻黄、芍药、甘草、细辛、半夏、五味子
5.止嗽散
【方歌】止嗽散中用白前,陈皮桔梗草荆添,紫菀百部同蒸用,感冒咳嗽此方先。
【组成】白前、陈皮、桔梗、甘草、荆芥、紫菀、百部
6.银翘散
【方歌】银翘散主上焦医,竹叶荆牛薄荷豉,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初感此方宜。
【组成】银花、连翘、竹叶、荆芥、牛蒡子、薄荷、豆豉、甘草、桔梗、芦根
7.桑菊饮
【方歌】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芦根为引轻清剂,热盛阳明入母膏。
【组成】桑叶、菊花、桔梗、连翘、杏仁、甘草、薄荷、芦根
8.败毒散
【方歌】人参 ...